qy国际

裸眼3D视觉营销
北京科学动画制作 三维动画制作 全息投影 沉浸式裸眼3d cave洞穴多媒体 数字内容制作
  • 来源:qy国际
  • 发布时间:2020-04-03 10:35

北京科技发展要在首都创新战略的统领下,紧紧围绕北京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在推进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创新发展、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民生服务、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科技自身能力建设五个方面进行重点部署,根据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确定18个重点领域、107个重点技术方向和近500项关键技术,组织联合攻关,取得技术突破,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高端创新,促进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围绕为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高知识技术含量的科技服务,积极发展金融服务、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教育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业,强化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型业态,占领产业高端,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实现首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首都经济“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发展的核心和精髓,是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关键节点,是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涵。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主体,2006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5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76%,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3%。但目前生产性服务业与首都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高端引领作用还未充分发挥,要积极探索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业,实现以科技进步全面提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程,使其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推动首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

重点需求:(1)重点行业技术创新需求。围绕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教育培训、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等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行业,加强研发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提升北京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2)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需求。重点发展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基于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新型服务业态,推进研发外包、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等新业态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3)信息化水平提升需求。促进电子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提高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网络化、系统化和智能化水平。(4)完善产业发展的科技条件支撑体系需求。建立一批具有国际一流研发环境的专业性研发基地,搭建产业发展所需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和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等科技平台系统,推动产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重点技术方向和关键技术:

(1)研发创新平台建设

重点建设包括大学、研发机构、科研院所以及大型企业在内的联合研发中心以及公共研发平台。主要包括:工业基础技术研发平台、工业先进技术研发平台、人才培养与培训平台,以及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与测试平台、科技资源与信息服务平台等。

(2)面向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化建设

重点研发面向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现代物流、教育培训等重点行业及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系统以及面向行业的数据整合、数据应用技术,开发适合行业特点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高信息通信技术的集成应用水平。重点研发交互信息处理系统、远程监控网络系统等技术。

(3)面向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安全技术

重点研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技术,开发复杂大系统下的网络生存、主动实时防护、安全存储、网络病毒防范、恶意攻击防范、网络信任体系与新的密码技术等。

(4)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

重点研发面向关键技术领域的公共科技和产业化信息网络平台、研究所与企业信息交流服务平台、京外院地合作平台、科技成果孵化平台、科技应用示范平台、成果库和专家库等公共支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5)金融相关技术

重点开发金融数据整合和数据应用技术,包括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金融机构间的互联互通技术、金融业计算机操作系统及服务器等相关技术;开发支持大集中管理模式的金融企业管理或业务软件、基于国际金融数据交换标准的金融业数据交换接口软件等电子金融软件;研发银行业计算机操作系统及服务器技术、自助银行技术、信息查询技术、防伪识别技术、银行卡整体解决方案等技术。

(6)基础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关键技术

重点研发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关键技术和标准、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办公软件、可信安全涉及的关键技术以及基础软件间协同技术和标准;研发面向服务质量或业务目标的标准和平台的关键技术,以及面向行业的全程业务优化、知识库、应用平台、软件及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生产性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所需的软件关键技术。

(7)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

重点研发高性能的核心网络设备与传输设备、接入设备,以及在可扩展、安全、移动、服务质量、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建立可信的网络管理体系,开发智能终端和家庭网络等设备和系统,支持多媒体、网络计算等多种新业务的研究应用。

(8)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

重点研发新一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自动交换网络技术、适合局域环境的超宽带接入技术以及适合城域宽带接入的微波存取全球互通技术,参与国际主流技术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标准的制定,并主导制定若干相关国内标准、企业标准,保持北京在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先地位。

(9)工业设计相关技术

重点研发工业设计产业中的快速成型制造技术,电镀与金属氧化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应用软件设计等关键技术与工艺。

(10)现代物流技术

重点研发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现代物流装备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绿色物流技术和地下物流技术等相关技术,研发第三方物流信息管理软件、物流配送管理软件及无线射频技术,提高物流业整体效率。

(11)会展技术

重点研发提高会展业现代服务水平的虚拟会展技术、会展场馆设计技术、现代会展物流技术等相关技术。

(12)高端咨询技术支撑体系

重点支持从事技术咨询、产业研究、经济分析、管理咨询、市场调研等业务的专业咨询机构发展所需的信息情报网络资源服务平台、公共信息情报资源共享平台、高可信远程咨询网络平台、科技情报专业资源网络系统以及资源性基础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加强基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信息情报分析、搜索软件的研发与利用。

2.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是科技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是首都经济“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发展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艰巨任务和创新创造性活动的蓬勃开展,首都市民在全国率先享受品质不断提高的生活环境与条件,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和促进;同时,创新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对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目前,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文化创意中的科技元素体现不足,整体科技含量不高;创意人才,尤其是高素质、复合型创意人才缺乏。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组织联合攻关,推动创意研发成果扩散与应用,抓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重点需求:(1)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对科技集成应用水平的需求。加强相关高技术在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文艺演出等领域的集成应用,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含量。(2)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共性平台系统建设需求。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相关领域的研发平台、测试平台、体验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降低企业成本,服务企业发展,推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快速成长。(3)创意人才队伍建设需求。搭建文化创意人才培训和引进平台,鼓励企业有针对性地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和国际人才引进,为产业发展提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支撑。

重点技术方向及关键技术:

(13)文化创意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重点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及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搭建面向网络出版、动漫游戏、影视制作等重点行业的公共技术开发工具与测试平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平台、创意人才培养平台以及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14)数字媒体技术

重点研发数字产品转换编码技术、智能流媒体技术、数字广播技术、文化网格技术、电影数字化技术、数字媒体内容集成与分发关键技术、海量媒体资源内容管理关键技术。研发有线传输、地面传输、手机电视运营服务等关键技术和设备。

(15)动漫游戏相关技术

重点研发和建设3D网络游戏引擎、游戏软件可复用构件数据库,以及游戏技术支撑平台、游戏引擎研发实验室,游戏测试平台与动漫游戏配信中心等。

(16)网络出版技术

重点研发无线阅读(显示)技术、智能多媒体信息检索技术、海量存储技术、数字内容版权保护技术等。

3.高技术产业

高技术产业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通过持续发展、进步着的高技术不断实现对常规技术的突破,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对发展的引领和带动,是首都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构成,也是首都经济“高端、高效、高辐射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较,无论是现有水平,还是应用与带动作用仍有巨大差距。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技术、专利和标准受制于人;高新技术产品附加值不高,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高技术产业化程度低。突破高技术产业领域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加速高技术产业发展,是扩充首都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战略选择。

重点需求:(1)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突破需求。重点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和整体技术水平。(2)高技术产业化能力提升需求。重点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和重大技术标准的产业化,促进北京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3)发展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需求。以集成电路、生物工程等北京具备较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的重点领域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产业价值链高端环节。(4)以高技术应用提升传统产业需求。挖掘现有技术潜在的应用能力,重视和加强集成创新,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重点技术方向和关键技术:

(17)高端芯片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重点研发高端芯片设计、测试、制造平台,开展集成电路设计与整机制造等方面的研发,重点开发面向超深亚微米的集成电路技术,系统级芯片、高性能微处理器及其他专用芯片的设计等关键技术,继续缩小芯片的特征尺寸。研究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线专用装备整机、核心关键部件、硅片制造设备关键技术。

(18)高性能平板显示技术

重点研发液晶显示、发光二极管显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等平板显示产品,研究开发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显示及照明产品关键技术、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技术、高清晰度大尺寸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技术等,开发针对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光电显示技术的检测平台,建立平板显示材料与器件产业链。

(19)生物工程技术及医药新产品研发

重点研发干细胞、组织工程、基因组技术,研究蛋白质组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数字化诊疗技术。重点发展新型疫苗、蛋白重组药物、抗体药物、诊断试剂,继续支持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加快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和对医药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20)特种功能材料的研发应用

重点研发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与先进制备加工技术,加强信息功能材料及器材、碳纤维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磁性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高端节能环保建材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加速特种功能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推进特种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的研究。

(21)承接国家“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重大专项相关技术研究

(22)承接国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重大专项相关技术研究

(23)承接国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专项相关技术研究

(24)承接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相关技术研究

4.现代制造业

现代制造业是高度凝聚和承载高技术和先进技术的高端制造业,是北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依托和支撑。北京现代制造业已经形成良好发展基础,但是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基础装备技术落后,关键装备大多依靠进口;行业技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不强;制造过程中资源消耗大,综合利用率较低。加强现代制造业关键领域的技术攻关,以科技创新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是提升北京工业竞争力的根本要求。

重点需求:(1)基础装备的设计、制造和集成研究需求。立足北京现代制造业发展对基础装备的需求,加强高档数控机床、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关键材料与关键零部件等的自主设计、研究及制造,提升现代制造业装备现代化、自动化水平。(2)重点行业自主技术创新需求。围绕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新材料、医药等重点行业,突破一批关键制造技术,提升产业竞争力。(3)发展绿色制造的需求。强化循环经济及绿色环保节能相关技术研究,推进其在材料与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降低现代制造业资源能耗水平。

重点技术方向和关键技术:

(25)数字化和智能化装备设计制造

重点研发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面向行业的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设计制造平台,开发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制造和管理集成技术,加强研究智能化仪器仪表及控制系统、发电及输变电设备、高精密模具、数控机床、激光器设备及工艺、工程机械、印刷机械等先进装备制造行业的技术、工艺及设备。

(26)绿色制造相关工艺、技术研发

重点研发绿色环保节能制造技术,研究开发材料与产品开发设计、加工制造、销售服务及回收利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节能技术。加快研究高效、节能、环保的制造工艺、流程和设备,降低制造业资源消耗水平。

(27)汽车设计、零部件及汽车电子关键技术

重点研发汽车产业共性技术和支撑服务平台技术、汽车造型设计以及全新汽车工程结构,提升汽车设计能力。研发汽车零部件领域发动机、变速器、车桥、车身等总成技术。研究汽车电子领域汽车行驶与安全电子、车身与车载电子、中央计算机与整车网络三大类电子控制系统,建立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开发平台和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实验平台,研发汽车电子产品的匹配和集成技术,并加快其产品化应用。

(28)石化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重点研究节能环保、高附加值化工新型材料和精细化工制造关键技术,推进合成树脂专用牌号及加工应用技术、差别化纤维技术以及合成橡胶新产品技术的研究,在合成树脂制造、合成橡胶及橡胶制品制造、润滑油系列产品制造、合成纤维制造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打造上中下游一体化的石化材料产业链。

(29)中药与医疗器械研制

重点研究中药现代生产工艺、绿色节能工艺及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相关技术,推进中药现代生产工艺技术的工程化建设和中药产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中药生产工艺水平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重点研究开发数字化诊疗和微创设备等医疗器械的关键技术及产品,加强医疗器械标准战略研究及数字医疗设备临床实验规范体系建设。

(30)承接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相关技术研究

(二)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结构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根本标准和标志,是北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要求。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水资源、能源、环境保护技术以及循环经济相关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从北京发展实际需求和在全国形成率先示范出发,下决心依靠自主创新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实现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进节能减排,建设生态文明,完成由传统工业经济向循环经济的提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提供坚实、可靠的保证。

5.水和土地资源

水和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北京水资源缺乏,地下水严重超采,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乡供水的保障程度不高,安全饮水尚未完全实现,再生水利用程度低,节水工作还存在不足;耕地污染和退化严重,土地后备资源不足,集约用地程度较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持续增加,水和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尖锐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重点需求:(1)非常规水资源开发与利用科技需求。以海水、再生水、微咸水及雨洪水等非常规水源应用为目标,围绕降低成本、提高水质,集中突破再生水安全回用、雨洪水资源化利用以及海水淡化关键技术,实现资源化开发利用,增加可利用水资源总量。(2)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科技需求。通过构建循环型水务体系,加强水资源的综合调度和统筹利用,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3)综合节水科技需求。围绕工业和居民用水,研究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科技需求。构建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土地监管效率,缓解土地资源污染和破坏,加强废弃土地的生态修复,形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重点技术方向及关键技术:

(31)有效支撑循环水务体系建设的“五水联调”

重点研究水资源预测预报、多水源联合调配、用水需求分析、人工增雨等关键技术,研究地下水空间分布与分层水质分布规律,研究污水、雨洪资源化利用技术,建立完善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雨洪水“五水联调”系统。

(32)供水安全综合保障技术

重点研究源水预处理技术,“四高”水质净化技术和设备。开展供水安全监测体系研究,建设全市供水水质监测系统,加快老旧自来水管网更新改造。

(33)综合节水技术及设备

重点开发和推广各类节水器具、建筑施工降水和施工节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设备,推动各行业进行节水工艺技术改造。加快节水技术标准制定和定额体系建设,完善社会节水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34)经济、高效的污水深度处理和再生水回用

重点研究污水深度处理的新技术、新工艺与集约化设备,二次污染控制的工艺改造技术,污水再生利用及安全性保障技术,新型污水消毒技术与设备,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与回用技术以及面向重点产业的治污技术、设备和原辅材料。研究开发提高水质级别的污水处理设备和技术,城市污水处理回用于农业灌溉及工业冷却用水技术,再生水分质供水及输配水技术,污水处理与资源化评估与检测系统。

(35)提供低成本高质量新水源的海水淡化综合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海水预处理技术,核能耦合和电水联产热法、膜法低成本淡化技术及关键材料,浓盐水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可规模化应用的海水淡化热能设备、海水淡化装备和多联体耦合关键设备。

(36)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机制与技术支撑体系

重点研究北京市土地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机制与优化模式,开发应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调查、评价、监测等技术和方法,开展退化与废弃土地资源的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安全再利用研究,进行相关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建立土地利用科学决策和科技支撑平台。

6.环境

改善生态与环境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

北京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峻,大气污染严重且防治难度大,沙尘暴时有发生;水源污染威胁严重;可再生利用的废弃物资源数量大、综合利用水平低;噪声污染、放射性和电磁辐射污染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日益凸现;生态环境体系比较脆弱。

重点需求:(1)区域大气污染协调治理科技需求。开展防沙治沙综合治理、有效控制污染源排放和大气质量实时监控等相关技术的研究,改善北京空气质量。(2)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改善科技需求。开展水污染防治、河湖水质改善与生态用水补偿研究,加快水环境改善。(3)生态保护和修复科技需求。围绕荒废土地、污染土地、尾矿库的整治和生态恢复,开展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和修复技术的研究,推进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

重点技术方向及关键技术:

(37)大气污染综合监控治理

研究北京与周边地区污染物输送影响,建立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源动态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展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臭氧及二氧化硫等区域性污染监测研究。研究开发有效控制工业、汽车尾气等污染源排放的先进工艺和设备,准确反映大气质量的实时监控技术,污染源连续监测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

(38)水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改善

重点研究流域综合整治及水环境改善技术、地表水体富营养化综合防治技术、城市水系水环境改善技术、含重金属污泥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湿地建设及生态恢复技术,建立湿地生态修复系统。

(39)辐射和噪声监控和管理

重点研究辐射监测技术及辐射事故应急处理技术支持系统、放射性废物减量化及污染控制技术和防护技术。研究噪声监测与控制技术,建立辐射常规监测技术网络、辐射污染源管理信息系统。

(40)生态修护和生态绿化

重点研究工矿废弃地治理和植被恢复技术,荒滩植被、砂石坑和洼地等植被恢复技术,提高存量绿地生态功能的绿地管理技术,绿地生态系统碳汇技术。研究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规范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估体系。

(41)承接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相关技术研究

7.能源

能源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北京是全国第二大高耗能城市,消费的能源主要由外地供应;能源消费以传统能源为主,可再生能源比重低;能源利用水平与国内外大都市相比有较大差距。未来一段时期,北京持续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任务,对能源科技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重点需求:(1)能源节约利用科技需求。围绕建筑、工业、交通和民用四大节能领域,加快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构筑城市系统节能体系,实现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2)可再生能源低成本规模化利用科技需求。重点研究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的核心技术和规模化应用技术,大力推进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能源结构多元化。(3)煤炭清洁利用科技需求。研究推广清洁煤技术,改善燃煤利用结构,控制燃煤的污染物排放总量。(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科技需求。开发提高输送能力和效率的电力设备输配技术,提高电力输送效率。重点技术方向及关键技术:

(42)建材、石化、冶金等重点工业领域节能设备制造技术和工艺开发

重点研究开发建材、石化、冶金等高能耗工业领域的节能工艺技术和设备,研究节能工业锅炉、电机节能技术、余热回收技术和能源梯级利用等相关技术。

(43)有利于建筑节能的新材料、节能设备、管理控制系统开发和推广示范重点研究开发节能建筑材料,建筑节能生态设计,高效节能照明设备,空调节能技术,蓄能技术,高效低污染锅炉以及先进的管网平衡调节等节能技术和设备。研究开发建筑节能测试和计算技术,节能监测技术和设备以及节能管理系统。

(44)交通节能的替代燃料及相关技术的开发

重点研究燃油添加和节油技术,研究开发天然气、乙醇、二甲醚、生物柴油等清洁替代燃料。研究开发高效节能的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等新型汽车。

(45)低成本、多领域的太阳能利用设备和技术开发

重点研究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及相关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及其相关标准。

(46)面向多领域的多形式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

研究低成本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技术、生物质集中气化及二次污染处理技术、生物质气化发电技术、小型生物质气化炉等多种形式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在北京地区开展能源作物种植的可行性及相关技术。

(47)风能利用设备和技术开发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大型风电机组成套装备及相关技术,重点开展风电机组总体设计与控制技术、风电机组产品研发的技术支持工具、风电设备的环境适应性等相关研究。

(48)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集约、可持续利用设备技术

重点研究推广地热资源勘探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地热回灌、采灌平衡技术。研究推广地温空调系统技术,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地热井开采动态监控系统和技术。大力开展周边省(市)地质资料收集、共享、服务和应用技术研究,以及地源热泵对环境影响评估研究。

(49)大规模高效率电力输配

重点研究开发大容量远距离直流输电技术和特高压交流输电技术与装备、间歇式电源并网及输配技术、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技术、大规模互联电网的安全保障技术、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高效配电和供电管理信息技术和系统、输配电环节节电技术。

(50)承接国家“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核电站”重大专项的部分研发工作

(51)承接国家“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重大专项的部分研发工作

8.循环经济

在城市不断扩张和人口增加的形势下,循环经济对促进北京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北京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推广不足,工业园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废弃资源利用率不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尚待完善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新能源与清洁生产技术的产业发展,建立和健全资源回收体系、节能减排监测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提高首都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重点需求:(1)再生资源利用科技需求。发展再生资源利用技术,提高废旧物资资源化利用水平,促进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发展。(2)循环经济公共技术支撑科技需求。加强循环经济科技攻关和技术示范的组织、实施与交流,形成促进首都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平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在全市形成。(3)生态工业园资源循环利用科技需求。通过开展生态工业园基础设施共享技术及标准体系研究,推进现有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实现园区资源消耗最小化和零排放。(4)重点行业清洁生产科技需求。开展石化、电力、医药等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研究,促进资源使用的减量化、无害化。

重点技术方向及关键技术:

(52)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重点研究废旧家电、报废汽车、废旧轮胎、废纸、废塑料等物资的规模化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垃圾填埋气制清洁燃料技术、垃圾焚烧关键技术等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处理技术和设备,研究建立废弃资源高效无害的回收及再利用技术体系。

(53)循环经济公共技术支撑体系

重点研究水重复利用技术,资源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回收和再循环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网络运输技术和系统化技术,建立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研究建立节约型城市的标准体系,建设资源节约利用的监督管理体系。

(54)生态工业园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技术及标准

重点研究生态工业园的生态管理体系和指标评价体系,工业园能源梯级利用、水的逐级利用、废物副产物交换利用技术体系。研究和建立生态工业园信息系统,实现各园区信息的收集、处理、共享和发布。

(55)面向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技术


上一篇:北京教育课件动画制作 三维动画制作公司

下一篇:北京医学动画制作 医学药理动画 三维医学动画制作公司

相关新闻
裸眼3D视觉营销

咨询服务热线

18611169826

电话/TEL:北京/Beijing 18611169826

电话:成都 18081085634

微信:18081085634

邮箱:595492840@qq.com

网址:www.bigtastecalgary.com

Contact information:   Wechat:18081085634     Whatsapp:+8618611169826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东马道街北斗星花园

微信号微信号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y国际